Gender Studies Programme - 文學碩士劉璧嘉

透過引入大量來自不同學科的教材──歷史的、人類學的、文學的、哲學的、社會學的──我得以從更多元的視角去明白到一個事情背後的複雜建構。Lau Pik Ka

 

跨學科的性別研究

一開始去唸性別研究,其實是出於對酷兒運動及性別運動的熱情。但唸下去才越漸發現光是唸「性別」是不夠的,要唸的還有「性/別」──要看到支撐著這些「性別現象」背後的別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情動(Affect)及歷史等原因。也就是說,要唸到性別結構以外和其他結構的交織及互動,才可以真正理解到一個「性別」現象背後的構成。香港中文大學的性別研究提供了這個機會,讓我不只是接觸了「性別」,還有「性/別」。透過引入大量來自不同學科的教材──歷史的、人類學的、文學的、哲學的、社會學的──我得以從更多元的視角去明白到一個事情背後的複雜建構。跨學科正正就是這個課程最大的優勢。

性別研究與社會運動

性別研究唸的不只是性別平權、刻板印象、性向歧視,更重要的是要理解所有這些想法背後的脈絡。要不然,很多所謂的性別運動也不過是一種文明治理的變種。去脈絡地以為所有的性別運動都只有一條道路和一個範式,到最後反而會複製了(西方)霸權,而沒有辦法處理根本的問題、沒有考慮到「在地」的特性、更沒辦法做到全面的「解放」。幸好,在香港中文大學的性別研究系中,老師都來自不同的背景,也多有豐富的運動經驗。在學習的過程之中,我得以從他們身上取到不同地方的經驗。透過借鑑到到不同角度,去思索如何創造到一種「在地化的」的社會運動的可能。

性別研究的學術訓練

在學術訓練上,我也認為老師們提供了很好的脈絡化的教學,使得我們明白用理論不是湊合著「隨便挑一個來用」或「看哪個最方便就用哪個」,為我之後唸下去打下了很好的根基。所有的理論的生產的背後都有一堆的條件和自己的歷史,每個理論要回應的,都是那個思想家坐落著的世界。如果不理這些脈絡就隨便挑一個理論來用,做出來的學術都只會是誤用(甚至買辦)。我很感激在學系中的每個老師都有這種警惕,這是非常難得的。

畢業以後,我選擇了繼續唸上去,不過這個過程就有一點波折,也有一點挫敗。最後我很榮幸去了台灣唸亞際文化研究(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那是一個由四所大學(清華、交通、中央、陽明)聯合舉辦的碩士課程,課程涵蓋的領域非常之廣。我也成為了國立中央大學(也就是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的所在地)的性/別研究班的學生。

課堂以外

課堂以外,系所也很多講座、讀書會、座談會、工作坊和機構訪問等活動供大家參與。相信如果大家有留意一下網頁,都會感覺到這是一個很有活力的科系。

但另外一個沒有公開的資料是:這個系所的其中一個特色就是老師們都很沒有架子,對學生很平等自由,而且很願意互動。很多時候最精采的辯論是在課堂內外的互動之中發生的。但講起互動,就是說一個巴掌拍不響:有願意教的老師,也要有願意學的學生。我奉勸同學要把握機多和老師同學們爭辯一下,互相切磋武功才會高強啊!此外,因為老師方面給予的自由度也很大,這也意味著偷懶的空間都很大。其實,學校給予的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就看你是否願意去把握和使用。能不能學到甚麼,結果是很看自己的造化。

 

- Lau Pik Ka, 2015 Master of Arts in Gender Studies gradu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