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The affective practice of love: the imagined subjective protest body on LIHKG in Anti-ELAB Movement

在4月6日的週三研討會上,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課程的哲學碩士生黃嘉晞女士分享了她的有關LIHKG用戶在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期間的話語實踐與性別化協商的研究。

依託於多樣的跨學科方法,黃女士採用研究聚合的策略作為主要方法論,包括媒體與數位民族志,主題話語分析、4組半結構化訪談和3組後續跟進的個人訪談。由於LIHKG用戶性別化的情感實踐與情境體驗是多層次且多方面的,該講座挑戰了長期以來占主導地位的將抗爭的身體理解為異性戀的單薄想像,提出了有關個體如何在日常反抗中同正在生成變化的集體進行協商的另一種解讀。

儘管幻想中的異性戀情侶與異性戀本位的性別分工為抗爭主體的矛盾本質貢獻了情感的連貫性,該研究發現,每一個獨立的身體都是由異質性別體驗所組成的動態節點。黃女士的結論認為,將性別化具有主體性的抗爭身體視為一個斷裂開放,充滿可能性的場域,是理解協商所涉及的動態過程,進而理解這種有關愛的情緒實踐的核心。

撰文 Zhang Yuqi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