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婚姻是盡孝,個人選擇還是社會期待?探索上海、香港和東京女性的單身經歷差異

在11月11日的性別研討會上,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的教授Lynne Y. Nakano分享了她對於上海、香港和東京三個城市中單身女性的研究。Nakano教授使用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採訪了三個城市中的單身女性,並分析整合了這些經歷的相似之處:一方面她們被期望在學校和社會工作中表現良好,另一方面,又被期望以家庭為重。但三個城市的單身女性在不同社會背景下,面臨的情況又各不相同。

Nakano教授首先介紹了東亞城市中單身的基本特點,以及女性結婚年齡普遍上升的原因。在上海、香港和東京這三個城市中,未婚者同居率低,戀愛率低,擁有性經驗的人數比例低,婚外生育率低,且通常同性關係被高度污名化。與此同時,隨著市場就業機會擴大,女性傾向於發展事業,婚姻往往使得女性在職場面臨歧視和壓力,因此生育率也隨之下降。

Nakano教授隨後展示了兩種婚姻的社會模型,責任模型(Duty Model)以及同伴模型(Companionate Model)。她研究發現,中國社會偏向於責任模型,香港社會為同伴模型,而日本為二者的混合模式。因此在上海,適齡結婚是一種普遍現象,女性認為婚姻代表孝道,是代際照料關係的切入點;香港在同伴模型下,認為婚姻代表著個人的選擇,家庭環境也允許她們保持單身;東京女性通常會選擇在社會期望的年齡段中完成婚姻,她們認為婚姻代表著一種社會責任。

在婚姻之外,女性還必須承擔家庭照顧者的角色。單身女性往往不會因國家言論或政策改變婚姻選擇,但她們會通過參與家庭事務的方式來彌補這一缺憾,履行更多的家庭照顧責任。上海女性會積極強調自己對家庭和國家做出的貢獻,使單身更具合理性;在香港社會單身並不會引起道德譴責,但女性在具有收入的情況下必須看顧家庭;東京女性以經濟獨立為榮,她們認為養育年邁的父母是自己應盡的道德義務,但生育卻不是必須的。

Nakano教授還指出了一些現存的問題,單身女性的家庭成員往往認為單身是暫時的,所以並未為她們做長久的準備。此外,東亞女性保持單身並非個人主義的表達,而是為了增強整個家庭的經濟,完成家人的社會期望,她們承擔了大部分家務勞動卻並未得到應有的經濟支持,加劇了財富分配不均。最後,社會對大齡單身女性仍保持著負面的刻板印象,她們不得不通過強化個人的貢獻,發明新的方式來實現女性的家庭責任。

-由性別研究課程博士生李露露及文學碩士生成思穎撰寫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