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3月17日的週三性別座談會上,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課程及社會學系的博士生候選人唐琳女士,分享了她正在進行的博士研究:性別經歷與家庭機構的關係如何影響與構建中國女性線上創業的動機。
在過去十年裡,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見證了中國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參與電子商務一事。不僅淘寶50%以上的賣家是女性(阿裡研究,2015),微信個人賣家也有70%以上是女性(新民晚報,2017)。關於創業動機,以前的研究表明,男子更注重經濟,而婦女更注重成就和家庭。因此,婦女更有可能涉足與家庭有關的企業領域。此外,家庭工作的動態一直是影響婦女創業的重要因素。家庭的組成與結構,對婦女企業家獲得和調動創業資源也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通過深度訪談和網上民族志的調查,唐琳女士在她的研究中同時考察了婦女在其出生家庭和婚姻家庭方面的創業經驗,并重點關注一個更特殊的群體: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女性,她們是其出生家庭的獨生女,且生活在較富裕的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採取生命過程視角,研究大學畢業、正式就業、同居或婚姻、生育及育儿等四項人生重要事件,唐琳女士對婦女參與網上創業的比例相對較高的問題,進行了更具動態敏感性和多層面的分析。
通過使用「拉入」和「推出」來構建她的分析,唐琳女士在以上這些年輕女性的地位轉變過程中,發現了兩組「拉推效應」,即將她們「拉入」網上創業的領域,或將她們「推出」此領域。作為都市中的獨生女,她們最初在研究生課程畢業阶段被「拉入」網上創業領域。成為“代購”,被認為是一種自發的行為,以彌補她們父母對其海外高等教育的投資。然而,在她們畢業回到家鄉後,由於社會對女性从事穩定、理想職業 — 如公務員、教師、行政人員— 的期望,她們開始離開網上創業的領域。正如她們及其父母所認為的那樣,網上創業只能是一種暫時性和過渡性的選擇。
如果第一組「拉推效應」發生在她們的出生家庭,第二組效應則出現在她們(現有或未來)的婚姻家庭。當她們開始與婚姻伴侶同居時,她們可能會被「拉入」網上創業以賺取額外的錢,特別是當她們伴侶的經濟情況不穩定時。然而,網上創業的動機無法提高婦女的權力地位。雖然部分女性的伴侶會提供言語鼓勵或實際行動支援,以幫助她們經營線上業務,但這些目標終歸是物質主義的。一旦她們懷孕並有了自己的孩子,育兒上的義務就會把她們從網上創業中再「推」出來。正如唐琳女士所觀察到的,在這一生命阶段,女性的線上創業動機急劇下降。對於那些仍然在堅持的女性來說,她們必須在家庭中的有償工作和線上經濟活動之間進行權衡。
撰文: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課程博士候選人彭依伊、吳玥涵
及香港浸會大學語言學博士生王騰
A
A
A
聯絡我們